交汇点讯 近日,大学生“特种兵式旅游”迅速走红,日行3万步、48小时不睡、一天打卡8个景点……大学生群体“急行军式”的旅游,是一场身体上的“极限挑战”。日前,江苏大学生小张本想也体验一把“拉练式旅游”的快乐,结果没想到刚玩了两天,就因急性肠胃炎住进了医院,她自嘲:没想到演成了“特种兵之120急诊室一日游”。记者了解到,近来已有大学生在“特种兵式旅游”中生病住院、遭遇骗局等问题,专家认为,正值青春阅览山河虽好,但“特种兵式旅游”不建议盲目跟风,既要有“特种兵式”的身体,还要有“特种兵式”的心理素质。
(资料图)
多名大学生高强度旅行突患肠胃炎住院
“四川火锅、麻婆豆腐、麻辣兔头、老麻抄手、钵钵鸡、串串香两天之内全吃了一遍,一天吃近十样小吃,结果没想到第三天就开始发烧、腹泻,直接住进了医院。”小张趁着周末去成都旅游,出发前,他的目标是“两天吃遍成都”,结果第三天就因急性肠胃炎住进了医院,挂了一天吊水才好。
记者了解到,近期因高强度户外旅行、在美食街疯狂吃喝、昼夜温差较大衣服更换不及时等原因导致的急性肠胃炎的大学生患者数量有明显增长。南京鼓楼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吴寒提醒,如果在旅行中突然出现腹泻、发烧、腹胀等症状,有可能患了急性肠胃炎,“甚至有的患者每天可能达数十次,且大部分为水样便,会伴随恶心呕吐、没有食欲的症状出现。”
如果在旅行中不幸患了急性肠胃炎,应该怎么治疗?吴寒介绍,应尽早到医院接受药物治疗,一般采用注射止吐药、止泻药等疗法,如果患者有感染症状出现,还应该使用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另外,患者应尽量卧床休息,口服葡萄糖电解质补充身体流失的水分。
专家提醒,由于许多美食街小吃口味较为咸辣,在旅行时为避免引起肠胃不适,应适度饮食,少吃多油多辣的食物,并且不宜长期熬夜,旅游也要保持足够的睡眠时间。
不仅要有“特种兵式”的身体,也要有“特种兵式”的智慧
近日,江苏大学生小岳和同学们在外出旅行时遇到了一件糟心事,在去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景区旅游时,沿途遇到许多自称是景区“接驳服务人员”的人,劝说小岳一行人乘坐自己的车辆前往兵马俑景区,结果却将他们带到了兵马俑景区附近的一处“假秦始皇陵”景点,并且索要了上百元车费,让小秦大呼上当。
小岳遭遇的情况并非个例,在一些社交平台上,记者发现大学生旅游上当受骗的案例并不少见。被忽悠进入高额美容机构、旅行遭遇黑车司机、景区门票黑心黄牛、寺庙算命骗局……在旅行中,部分大学生由于缺少充分的攻略准备和社会经验,往往容易被不良商家或组织欺骗。对此,南京艺术学院辅导员周楠提醒,大学生出游前应做足功课,提前通过社交平台、专业旅行推荐平台等了解景区周边交通、门票预约、食宿等信息,例如有些景区门票需要提前预约抢票,如果因错失抢票时间而落入票务黄牛设下的圈套,就得不偿失了。
“借巧劲成为‘旅行特种兵’,也是一种途径。”旅行达人庄霖是江苏的一名大学生,也是一名业余旅游博主,他认为,旅行不是一件“头脑发热”就可以说走就走的旅行,做好攻略可以省时省力出游。首先,需要在地图中找到目标景点的位置,查找各个景区之间的距离和最方便的交通工具,计算出最快的景区间交通时间。其次,对于一些较为偏远且公共交通工具难以到达的景区,可以和熟人结伴租车或在正规旅行社报团前往游览,避免遇到黑车宰客。另外,对于一些知名度较高的美食街,里面许多小吃都是“全国统一”的,算不上地方特色,反而一些藏在隐蔽居民小巷里的地道美食反而更美味更地道。
“青春没有售价,硬座直达拉萨”
实际上,大学生“特种兵式旅游”与传统的“穷游”有着相似之处。记者了解到,许多大学生希望身体“在路上”,但囿于经济水平有限只能选择较为简便、快节奏的方式旅行,但这恰恰是大学生群体青春气息迸发的体现。不少网友直呼:青春没有售价,也没有明码标价,每一场旅行都是独家记忆。
“曾经,为了省旅行住宿费,在夜里坐绿皮火车赶路。”大学生小姜告诉记者,自己非常喜欢旅游,但平时生活费并不多,在旅行中,夜里乘绿皮车、酒店住青年旅社、景点间交通尽量选公共交通出行、吃饭去当地市民常去的平价小吃摊、在24小时便利店给手机充电……她认为,这并没有感到痛苦,而是非常满足,目前,她已经去了南京、贵阳、济南、洛阳等20多个城市旅行,“在旅行中遇到的每一处风景,都是对心灵最好的治愈,而不在乎过程是否辛劳。”
一天之内打卡苏州平江路、山塘街、苏州博物馆、拙政园、狮子林、寒山寺六个景点,日行三万五千步,大学生小胡的打卡记录在网上引起了热议,有部分网友认为,“疯狂打卡式”旅行不过是走马观花,不能深度体验每个景点的精髓,也有网友认为,旅行节奏自己喜欢就好,快节奏旅行无可厚非。
无论是像“集邮”一样集齐所有景点,还是慢下来细细体验景点的每一处细节妙处,“策划”自己的旅行始终是个不错的选择。“青春没有售价,硬座直达拉萨”是一场属于青年群体的狂欢,业内专家认为,“特种兵式旅游”不必急着贴标签、下定义,不妨以宽容的态度看待大学生“与青春的约定”,也是希望“生活在别处”的实践,在“莫欺少年穷”的氛围中,鼓励年轻人以积极智慧的姿态中展现青春最美的模样。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程晓琳
图源受访者、网络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