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点 > > 正文

郝玉彩行走的民俗文化:春到溪头荠菜花 【散文】

2023-02-04 22:05:11葡萄架下

我回老家行走乡间小道上,与村里长辈们聊聊农村民俗习惯。打春了,看到婶子与嫂子们提着篮子去田间地头挖荠菜,然后,做成荠菜团子,包水饺,煎鸡蛋让家人大快朵颐。由此,我想起来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这是宋代诗人辛弃疾咏荠菜的名句,道出了荠菜这一野生之蔬,是先春而萌,返青最早的报春菜。荠菜不畏严寒风霜,按照自身生长规律,茁壮成长,是大自然恩赐的一种绿色野蔬。

一口嫩绿,一口清甘,挖荠菜开启春天的仪式感。我家乡田间地头,新嫩的荠菜生长着。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那散见在田野溪边的荠莱花,繁密而又显眼,像天上的群星,一朵接一朵地迎着风雨开放,生命力是那样顽强,好像春天是属于它们的“相反城中的桃李则忧风愁雨,春意阑珊.这两句,上句宕开,借“城中桃李”憔悴伤残的景象为下句作衬,虽只点桃李,却可以使人自然联想到城中的人事 。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两句是全词的画龙点睛,它又象是在写景,又象是在发议论。这两句决定了全词的情调,总是假托自然界事物,把它象征地说出来。辛词凡是说到风雨打落春花的地方。这希望是由词人在村中看到的劳动人民从事农桑的景象所引起的。春 到溪头的时候,我们村子里安静而漆黑,手机微弱的照明中,依稀能看到路边鲁南民居建筑翘起的飞檐和斑驳的墙。躺在床上,外面有很大的水的声音,不知道是又下雨了,还是流水声。声音不小,但却均匀,如同画的底色一般自然,并不让人觉得嘈杂,很快我就睡着了。


【资料图】

当我醒来的时候,站在老家平房顶阳台上探头。触目就是黛青的山,和山间似有若无的雾岚,一湾溪水从门口流过,发出哗哗的响声,原来昨晚的水声,是因为这条湍急的溪流啊。有石板桥横卧在溪上,几棵枝条遒劲的树,缀满了一蓬蓬新叶,那柔嫩的绿,一下便染到人的心里去了。

村头大枣树守在水边,水面上,或者是一座斑驳的老桥,或者是一道由大石块组成的矴步,清澈的水流,不远处的老屋,春天的时候,配着斜斜伸出的竹外桃花三两支,一个水口,就是一幅画。

村里小巷幽静。一棵梨花树立在矮墙边。是的,我就是那么固执地,一厢情愿地认为,这是一棵梨花树。雪白的梨花,才跟这遗世独立的小村配呀。

老人们高兴看着两个正在玩耍的孩童。看到镜头,大方地给了我一个灿烂的笑。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爬上村子后的高地,不光有荠菜花,还有一小片未曾谢完的油菜花哪!从村子里步行到峡谷口上,又一道溪流横在眼前。远处是一栋树楼,水潭清可见底,几只白鹅慢悠悠地游过。

沿田间小道越往里走,越是曲折幽深,有一段还相当陡峭,需要手脚并用才能爬上去,有探险精神的人,会很喜欢。

总之,夏天的时候,可以来这里玩水。约上三五好友知己,来村里小住一两天,找个清凉的上午出发,带上吃的喝的,想探险的,就去溯溪,想偷懒的,溪水里找几块大石头,一边野餐一边戏水……

野芳发而幽香。有落差的地方,就形成小小的瀑布,但总的来说,峡谷是平缓的,并不需要费力气,所以,适合休闲,也适合户外,没有什么难度。

村子虽然小,也有着典型的鲁南民间的老宅,弯曲的村巷,村外是一大片紫云英田,很多美院的学生,会来这里写真。

有点破败的老房子,小巷,墙头钻出的野草,和石墩上的青苔,慢慢走着,好像就这样走进了时光的漩涡里。

清晨走进税郭早市买菜,意外发现进城农民在地摊上铺撒一堆水灵灵的荠菜,绿油油的带些锯齿状的嫩叶,白生生的根须带着地气沾着露水十分招人喜爱。我们这一代人小时候家里穷,每到春天父母就带着我们在郊外挖野菜,荠菜、马齿苋、榆钱子、猪耳朵棵,摘满一小篮子,回家烫烫,做凉拌菜或包棒子面团子,吃的津津有味,也开始糠菜半年粮的日子。

“三月三,荠菜可以当灵丹”。荠菜,又叫地米菜、花花菜、鸡心菜,是一种一年生的草本野菜。它既可以用来做成各种美味佳肴,又有广泛的药用价值,被誉为“菜中甘草”。古往今来,不但老百姓爱吃荠菜,很多文人墨客对荠菜也是情有独钟。

荠菜,花白色,茎叶嫩时可以吃。是在北方溪水塘边,田埂野地司空见惯的野菜,虽难登宴席大雅之堂,却是一种营养丰富物美价廉的野菜。闹饥荒时野菜草根树叶合汤煮也真救过不少人。

荠菜,古人讲萌于严冬,茂于早春,是春天的使者,也是人们舌尖上的野味。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留下众多脍炙人口的咏荠诗篇。在这春回大地、荠菜盛长的季节,让我们重温几首有关荠菜的古诗词,也是一种十分典雅的事情。

早在《诗经·谷风》中写道: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宴尔新昏,如兄如弟。(唐)高力士《感巫州荠菜》写道“两京作斤卖,五溪无人采。夷夏虽有殊,气味都不改。”(唐)李端这样写荠菜:“昨夜天月明,长川寒且清。菊花开欲尽,荠菜泊来生。”

(宋)苏轼《次韵子由种菜久旱不生》“新春堦下笋芽生,厨裏霜虀倒旧罂。时绕麦田求野荠,强为僧舍煮山羹。园无雨润何须叹,身与时违合退耕。欲看年华自有处,鬓间秋色两三茎。”

北宋大文学家苏轼非常喜爱吃荠菜,并美其名曰“天然之珍”,他赞美荠菜“虽不甘于五味,而有味外之美”。在贬官外放时,苏轼喜用荠菜、萝卜和粳米,不加调料做羹食用,还发明了一种荠菜和米煮的粥,自称“东坡羹”。他的咏荠名句:“时绕麦田求野荠”,更是形象地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村妇和儿童握着小铲、挎着菜篮,纷纷到麦田寻觅采集荠菜的生动场景。

(宋)晁说之说,那时人们已用荠菜做馅包馄饨,化为宋时一道美食。“无奈国风怨,荠荼论苦甘。王孙旧肥羜,汤饼亦多惭。”达官富豪吃惯肥甘油腻,吃一次野菜清香馄饨,换换口味,也是一种口福。

(宋)郑会则说“荠菜花开雨未晴,章江烟柳正愁人。无钱可买东风醉,自写唐诗过一春。”

(南宋)辛弃疾《鹧鸪天·春入平原荠菜花》写活了春天的荠菜花:

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

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

闲意态,细生涯,牛栏西畔有桑麻。

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

(南宋)大诗人陆游的《食荠》,更对春天荠菜花葆有极大的热情来赞颂:“日日思归饱蕨薇,春来荠美忽忘归。传夸真欲嫌荼苦,自笑何时得瓠肥。”

陆游还在另一首写道,“小著盐醯和滋味,微加姜桂助精神。,荠风炉歙钵穷家活,妙诀何曾肯授人。”是说吃荠菜要加盐和醋,稍微加些姜粉和桂皮做调料,荠菜汤的美味无以言表,我的美食秘诀一般不会轻易告诉外人啊。

(南宋)严仁《木兰花》这样描写荠菜花:“春风只在园西畔,荠菜花繁蝴蝶乱。冰池睛绿照还空,香径落红吹已断。竟长翻恨游丝短,尽日相思罗带缓。宝奁如月不欺人,明日归来君试看。”

(清)郑板桥的《三春荠菜饶有味》写尽羁旅他乡人的乡愁:“三春荠菜饶有味,九熟樱桃最有名。清兴不辜诸酒伴,令人忘却异乡情。”

当然荠菜诗作最著名的还是让人想起宋代词人辛弃疾写的《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说的是村头小路边桑树柔软的枝条,刚刚绽放嫩芽。东面邻居家养的蚕种已经有一些蜕变成了蚕儿。一脉平缓山岗上,细草间小黄牛犊儿在鸣叫,落日斜照枯寒的树林,树枝间栖息着乌鸦。山有远近,路有横斜,青布酒旗下有家小酒馆,可以沽酒助兴。城里的桃花李花把风雨当做折磨,一派愁苦,最明媚的春色,正在溪头一片靓丽的荠菜花在盛开。

看上去好象是随意下笔,但细细体会,情味盎然,意蕴深厚。家国情怀,写在诗上,也萦绕在每个读者心上。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两句是全词的点睛之笔,它象是在写景,又象是在抒情。从中可想到词人是南宋一位垂暮报国忠义之士,处在南宋偏安的杭州,北方金兵掳去了宋徽宗、宋钦宗二帝,还在节节进逼的情势之下,年已花甲的他仍想报国出征奋杀疆场,而南宋朝中官宦大半昏愦无能,苟且偷安,这叫他一筹莫展,心里十分愁苦。就是这种心情成了他的许多词的基本情调。这首荠菜词实际上是一种愁苦之音。“斜日寒林点暮鸦”句已透露了消息,到了“桃李愁风雨”句,便把大好锦绣河山竟然如此残遭涂炭的感慨完全表现出来了。纵观辛弃疾每逢难言之隐,总是假托自然景物,把它隐喻地说出来。

“春在溪头荠菜花”句可以见出词人对南宋偏安局面还寄托很大的希望。这希望是由词人在村中看到的劳动人民从事农桑的景象所引起的。这说明“诗可以怨”(诉苦), “诗可以兴”(鼓舞兴起)的。

我们看到爱国词人辛弃疾善于发现和捕捉农村中最平常也最典型的风光景物和生活情境,运用清新明快的笔调、素净淡雅的色彩,描绘出一幅幅意象鲜活、层次清晰、生机盎然的图画,通篇给人以丰富的美感享受,进而触发出心弦的共鸣。

长得快些的,会开出细碎的白花,颇惹人爱怜。“三春戴荠花,桃李羞繁华”为迎接春天,在宋朝,姑娘们会在鬓角戴荠花,她们认为荠菜花清新雅致,胜过桃李的艳俗。

农历二月前后的荠菜最为鲜美,其营养价值很高,食用方法多种多样,清炒,做馅,煮汤,下面条,似乎无一不可。常见的有豆腐荠菜羹、荠菜鸡蛋饼、荠菜馄饨、荠菜饺子、荠菜春卷等等,无需多高超的厨艺,便可尝到来自于田野山坡间春天给予每个馋人的嘉赏。

荠菜锅贴外皮焦脆,肉馅鲜香。春天的野菜千千万,心里最爱的还是荠菜。荠菜的做法有很多,最要紧的是保留清香鲜美,这是春天的灵魂。

家乡的春天,都在这一口青绿里,越嚼越香,回味无穷。

春第一吃,当属荠菜,“宁吃荠菜鲜,不吃白菜馅”。乍暖还寒时,荠菜已经迫不及待地钻出地面,在林间,在田野,郁郁葱葱的,带来无限生机,给自然以生气。所以,荠菜里藏着春味,没有荠菜的春天是寡味的。

荠菜是报春的时鲜野菜。立春刚过,伴随着和煦的柔风,几场如丝的春雨过后,乡间的田畦阡陌便透出星星点点的嫩绿。没几天,那点点嫩绿转眼变成了深绿。温暖的阳光懒洋洋洒在身上,也唤醒了深埋在土地的荠菜。二月初的荠菜是最好吃的时候,泥土的香味,沁人心脾。荠菜一旦返青了,倒有一种草的味道,野菜的滋味会减色不少。

春天慢悠悠走着,荠菜悠闲地开着花儿。花粉白,玲珑小巧,数一数,四个花瓣儿。掐一把荠菜花,别在耳朵上,插在头发里,几个爱美的小丫头,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高兴着、害羞着、嬉闹着。读了书,才知道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云:“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荠菜花。谚云:三月戴荠花,桃李羞繁华。 ”不觉中,也赶了那场戴荠菜花的盛会呢。

挖了荠菜,才知它的味道是野菜中最好的。一来无腥苦,二来无怪味,摘些叶子用手一搓还有些淡淡的甜香,这种不偏不怪的味道,与其他食材搁在一起,淡者出味,浓者提鲜。简单些,洗净蘸酱就可以吃,又香又鲜,美味至极。复杂点,先用葱爆了锅,把切好的荠菜做汤,起锅时再打上个鸡蛋,嫩绿的荠菜与金黄的蛋花相间,赏心悦目。闻一下,清香袅袅,舀一勺入口,开胃提神。

荠菜已成为春天生活的美好补充,成为人们离不开的时尚佳肴。荠菜吸吮了地气,可壮阳;荠菜花和籽,可以止血、治疗血尿、肾炎、高血压等疾病。《诗经》中就有“谁谓荼苦?其甘如荠”的句子,民间有“阳春三月三,荠菜当灵丹”的谚语,所以说荠菜不仅是佳肴一碟,更是灵药一方。荠菜不仅能够使人在饥荒年代果腹救命,并且赢得了“吃了荠菜,百蔬不鲜”的赞美。

难怪大诗人陆游对它情有独钟,诗人一边采荠菜,一边吟咏:“残雪初消荠满园,糁羹珍美胜羔豚”,白居易留下了“时绕麦田求野荠,强为僧舍煮山羹”的咏荠佳句。而辛弃疾的名句“城中桃李怨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则另辟蹊径,道出菁菁荠菜点缀出的一片大好春光。郑板桥在画中感叹“三春荠菜饶有味,九熟樱桃最有名”,荠菜用它的滋味延续了人们对它上千年的钟情。

由此看来,荠菜在很多人心中,不仅仅是一种寻常的野菜,还代表着童年、亲情、故乡和民俗文化旧时光。眼下又到了荠菜飘香的时候,闲暇之余,与家人一起置身田间地头,踏青挖荠,于身、于心都有着不同寻常的情趣。以至于它的吃法竟不再是最重要的了,无论怎么吃,荠菜特有的清香是不变的。

标签: 春在溪头荠菜花 城中桃李愁风雨